大學畢業那年,其中一位擔任我畢業音樂會評審的教授告訴我:「你今天的音樂會,技巧音色都沒甚麼不好,但有些心不在焉,不太感動人。」
說真的,這簡直是嚇壞我了,這比很多年前另外一位老師說我「不可能拉好大提琴」還要令人驚恐。
當時的我,確實正面臨「要不要繼續以演奏為主」的問題,常常在想既然都已經有那麼多人拉琴拉得這麼好,「大提琴還需要我嗎?」
很小心的拉琴、怕聽起來有瑕疵,卻忘記了在舞台上,完美的音準和宏亮的音色,頂多只能讓我聽起來「和別人一樣」。
所以在那之後,接下來的好幾年,我除了一直試著尋找怎麼找到「自己的聲音」,
也學習如何避免自己在舞台上時靈魂出竅,變成幫自己抓「音不準」、「錯音」的抓漏大隊,
這是最容易使演出聽起來「心不在焉」的癥結,偏偏也是每個表演者最容易犯的毛病。
俄國鋼琴家魯賓斯坦曾說:「我演奏過的錯音,比對的還要多。」
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也曾回憶:「有一次我遇上感冒,狀況很差只能硬著頭皮專心拉琴,以為今天的演出應該糟糕極了,結果觀眾卻比往常反應都更熱烈。」
這些來自大師的分享,都告訴我們只要是現場演出,必定不可能「事事完美」,
但身為表演者,我們必須學會與所有「令人感覺糟糕」的因素共處,
才能把原來準備呈現的「美好」,盡可能的傳達。
如果觀眾確實感受到了其中的心意和精神,錯音那類的問題,就顯得微不足道,
怕得就是整場演出小心翼翼不知所云,那麼演出也就只能剩下「音拉得準不準」這種問題可以供人討論了。
另外,我們也要了解藝術,包括音樂的評斷都是「主觀」的。
沒有所有人都喜歡這場演出,很正常;
大部分人都喜歡這場演出,做得好;
有部分人,甚至少數人喜歡,值得,可以繼續努力;
好像沒有人喜歡?嗯,也不壞,起碼你有了一些線索,可能表演內容需要改進,或是表演對象設定錯誤等等。
接著你可以修改,至少,有方向了。
表演的舞台和人生舞台其實是一樣的,
「別妄想討好所有人」,
如果有多數人有接收到你的本意,受到感動或喜悅,
我們都應該相信,這是正確,且應該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