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提琴,提琴家族中獨奏機會僅次於小提琴的優美樂器。
音域更寬廣,琴身約為小提琴兩倍,琴弓比例上則較短也較重。
十八世紀經由各家大提琴名家如法國Duport Brothers, 德國Romberg,
義大利Boccharini 等提升演奏技巧後,在音樂上的發展彈性更加顯著,
也掀起了大提琴音樂華麗的序幕。
Structure
現代大提琴的規格在十八世紀才被定型。在那之前的大提琴規格並不統一,
有六弦的viola dagamba,三弦或四弦的Viole da Braccio
以及五弦的Violoncello piccolo,Viola pomposa(巴哈大提琴無伴奏即為此古大提琴所寫)。
大致上指板和琴頸較短、琴橋也較低、琴弦與現代提琴相比則呈現相對鬆弛的狀態。
因此音量的表現也受到明顯的限制。1710年,義大利著名製琴詩Stradivari終於為大提琴
訂下了標準規格,琴身約為75-76公分。而當時的大提琴還並未開始使用琴腳(end-pin),
演奏時需以雙腿夾琴。直到19世紀初比利時大提琴家Auguste Adrien Servais
才開始推廣使用琴腳輔助演奏。
大提琴除撥奏外,主要藉由運弓和弦產生的摩擦來發聲,
琴弓以馬尾為弓毛,塗上松香幫助它在樂器上摩擦。
故弓毛屬於消耗品,需定期更換。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