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評了些國中小音樂班術科考試,
其中幾個孩子表現讓我很快樂,因為他們的聲音裡,告訴我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他們之中有些技巧已相當純熟,大多則還有待加強;
但那些瑕疵並無損他們給我的愉悅。
考試後在走廊上,我遇見這些孩子,可以的話我都會告訴他們,做得好。
在音樂學習路上,我並非總是所有師長和同儕間的第一順位選項,
應該說,我經常不是。
但幸運的是,總有老師不吝嗇的告訴我,喜歡我的表現。
所以我即使我總不是成績公告上最出色的那個
心裡仍舊會想,下次考試我要讓某位老師覺得他沒看錯。
記得那時的自己上台後總是會搜尋那位老師的臉,
給他一個笑臉讓他知道"孫韻淳來了!"
而好多年後的現在,我才發現原來是這個感謝的心情,支持我走到現在。
常有人問我有沒有想過放棄拉琴,
我必須承認這個想法在學琴每個階段間都會跑出來搗亂,
只是這種混亂似乎又是我們音樂人都需要經歷的一種整理程序,或說是一種自我淘汰機制。
每次聽到別人神乎其技的演出,
看到別人優越的先天條件輕而易舉地達成自己血淚交織也困難做到的表現,
都難免會想:何不讓這些人拉琴就好了? 我也許比較適合去炸雞排。
但我們人又很幸運的常常有種不甘心,
這種不甘心弱則導致人放棄得有點拖泥帶水,強則讓人奮發向上。
我人生其中幾個瓶頸就在拖泥帶水中幸運得被撈起,
又有另外一些沮喪給予我找到自己方向的力量。
音樂其實跟生活一樣,沒有甚麼是可以應該取悅所有人的。
但是能取悅自己便是使這條路順遂的開端,
因為這份心情會相當誠實的傳遞,而有所回應。
並非人人都愛朝聖保險箱裡的鑽石,
我們可以是記錄街角的石頭,點綴週遭的生活,
成為路人手機鏡頭裡意外的圖片,
那便是一種必要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