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回到台灣也滿月了,

在回顧美國生活之餘,我不禁也順帶地想整理自己這個月來的觀察。

 

 

關於音樂會,我指得是,聽音樂會。

 

過去幾年間回台灣,不只一次的聽前輩們抱怨現在觀眾很難找,

學音樂的小孩也不止不聽音樂會,連去學校借個CD都可能很懶。

 

我想起小時候,全班一起瘋迷某部音樂劇,歌劇或演奏家,同塊LD或DVD一放再放;

長大後幾個同學聚在一起研究每個演奏家的不同。

到美國後更幸福,像是BSO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等著名樂團,都有特別的學生優惠方案,

一張卡可以聽一季14-18場音樂會,場場大牌,而這張卡也才花你25美金,團購還更便宜….

 

 

可是,台灣人真的不聽音樂會嗎?

 

拿最近要來台的柏林愛樂來說,票價貴得嚇人還是一票難求。

大提琴家最近張正傑所推出的佰元音樂會,也同樣票房亮眼。

 

 

所以不論票價,台灣人當然聽音樂會。只是,如果你只想讓音樂科班學生或音樂圈人來當觀眾,那就是個考驗了。

因為我們必須很誠實的說,台灣音樂圈裡,也許有一半的人,甚至更多,早已失去對音樂的熱情,或者,從來沒有過。

 

柏林愛樂和張正傑這類知名度高的演出者之所以不會淪落至找不到觀眾,是因為他們還能擁有非音樂工作者的愛樂者支持,

那麼台灣本土音樂工作者,尤其是獨奏類,如果沒有知名度,靠得就是圈內人自己捧場。

幸運的話有個國際獎項加持,人緣夠好或海報印漂亮點多幾個觀眾,

沒有的話,就只能keep fingers crossed

因為圈外的人不認識你,圈內的人懶得理你。

 

 

所以,回到前一篇,音樂人,帶著音樂走出琴房和音樂廳吧!

觀眾到處都有,

只是有些人還沒有機會被啟發興趣,

有些有興趣的人還不知道你在那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mine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